忆往事:华西医院的前世今生
2014-09-20 阅读量:3763
作者:吴海宁

  华西协合大学医院大楼1942年由洛克菲勒基金会、英国庚子赔款基金会、中国基金会、医科毕业同学及教会捐款修建。该楼位于华西坝西面,医牙科大楼的西边,占地80余亩,病床500张。医院大楼的外形呈凹字形,长长的屋顶上有一水塔楼,屋顶拐角处有一个中式八角攒尖顶重檐的塔楼。医院大楼与医牙科大楼合围形成庞大的建筑群,现在此楼为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和华西医院的行政楼。
  国内一流的大学医院
  从1914年、1917年华西协合大学分别开设医科和牙科后,教会同意把四圣祠街的仁济医院和牙症医院作为临床实习医院。校方规划建立一所可供医科、牙科生实习的医院,设计用于建医院的那块坟地始终没能从土地所有者手中购买到,工程一拖再拖。最后校方决定在校园西北面买地,修建一所国内一流的大学医院,但一直在筹措资金,等待时机。
  1938年,在华西坝联合办学的齐鲁大学和中央大学医学院的医科学生,都在仁济医院、牙症医院实习。但四圣祠街仁济医院路途远且容纳不下这么多学生,在华西坝建一所可供医科学生临床实习也可为社会服务的医院就迫在眉睫。战争时期建综合性医院很不易,好在1936年华西协合大学就筹得中英庚款资助的7万5千元,前期选址和辅助用房已完成,经多方集资,医院得以修建。
  1941年,华西大学医院的口腔病医院建成并启用,内部设计很现代化,电疗室及外科室的配备很讲究,医疗器械也是最先进的。1942年,大学医院部分投入使用,医院新任副院长杨振华率先建立两个外科病房,供齐鲁大学和华西协合大学的医科学生临床实习。
  大学医院因缺乏护士,不能开放更多病房供教学和诊疗。这时,北平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校长聂毓禅准备在重庆恢复办护士学校,校方立刻与之联系。聂毓禅1927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留校任医院病房副护士长,1929年起先后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1940年回国后,聂毓禅任当时国内唯一高等护理学校—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校长。
  1941年底美国对日宣战,随后协和医学院被迫关闭。1943年春,聂毓禅带护士学校老师内迁,从北平经2个多月艰难旅途才到达重庆。成都当时有三所医学院,师资力量强,华西协合大学新建医院又能提供实习场所。因而华大邀请聂毓禅来华西坝复校并聘请她出任该医院护理部主任,她欣然同意。1943年9月,协和护士学校在成都复校,招收20多名学生。协和护士学校加入后,1944年整个医院投入使用。
  经几年运行,华西协合大学医院实力越来越强,1946年聂毓禅带领60多位师生返迁北平,对华大医院都没有影响。同年年底,重庆大学增设医学院,把抗战时迁到重庆的中央医院作为重大教学医院。中央医院的医务人员回南京后,留在重庆的医院无法开展工作,向华西大学求援,华大派出谢锡瑹医生带队的26位各科医务人员前往重庆,谢锡瑹代理重庆市中央医院院长。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华西协合大学改名为四川医学院,该医院也随之命名为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人称川医。
  启尔德创建华西医院
  华西协合大学医院的前身是加拿大传教士、医学博士启尔德1892年在四圣祠北街建立的福音医院(仁济医院)。
  启尔德1867年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一个铁匠家庭,5个孩子只有他和一个哥哥活了下来。小时候启尔德靠哥哥挣钱读书,以后他打工赚钱继续读书,做过铁路电话夜间接线生,还多次把水牛从加拿大运到英国贩卖。启尔德在皇后大学获化学硕士学位后,22岁获医学博士学位。
  1889年启尔德还在读书时,给教会写信说他渴望做海外医学传教士。1891年教会决定由已在中国传教多年的赫斐秋带领学医的启尔德、斯蒂文森等到四川传教。同年11月初启尔德与新婚妻子詹妮·福勒一行9人抵达上海。他们在上海学习了3个月汉语,经过3个多月行程,次年5月到达成都。
  两周后赫斐秋在城里租民房开始医疗传教工作。他们把租来的房子安排成一间诊疗室、一间可收8到10人的病房、一间书房和一个用于传教的礼拜堂。7月9日,詹妮·福勒染上霍乱,第二天晚上就去世了。霍乱持续在成都流行,他们暂时到成都郊区山上躲避。
  启尔德一行9月份回到成都,继续为开诊做准备。1892年11月3日,成都第一家西医诊所开诊,这天是启尔德等到达中国一周年的日子。开业当天就有18位患者来看病,随后越来越多。患者看病候诊时,有传教士给他们读一段《圣经》并解说。
  第二年2月,加拿大又派遣了几位女传教士来四川,9月,启尔德被派到上海去接她们。路途里,启尔德与多伦多大学女子医学院毕业的学生丽塔相爱,到了成都,他们结为夫妻,被派遣到乐山,在那里开办医疗诊所,他们的孩子启真道出生,后成长为华西医学院院长。
  不久,赫斐秋等在四圣祠街购买地产,修建了一所医院、一所教堂和一所学校。1895年4月,启尔德夫妇被调回成都不到一个月,成都发生教案,所有的教会建筑被捣毁,启尔德夫妇和其他传教士逃到上海避难。
  第二年4月,启尔德一家三口回到成都,他们的同事斯蒂文森夫人精神受到打击,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斯蒂文森带妻子回国。赫斐秋等用清政府赔偿的经费重建教堂、医院、学校及住宅,启尔德夫妇又开始医疗、传教工作。
  随后,启尔德参与创建华西协合大学,曾任大学理事会主席。他除了诊治病人,还在大学里讲授医学课程。1919年,启尔德夫妇回加拿大休假,次年启尔德不幸患肺炎去世于加拿大,享年53岁。他的多位子孙仍留在华西医院工作。
  启尔德等创办的四圣祠仁济医院一直是华西协合大学的教学医院,直到1942年华西坝建了新医院,仁济医院的规模缩小,改为慢性病医院。后来华西协合大学医院更名为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仁济慢性病医院就是现在的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中国牙医之父林则
  华西协合大学医院是中国西部着名医院,该医院的牙科医生、加拿大人林则是我国口腔医学的创始人。
  林则1884年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1900年高中毕业后进入多伦多皇家口腔学院学习。1907年秋他接到派遣,到成都任医学传教士。1908年5月18日,林则作为第一个到中国的传教牙医到达成都,在启尔德帮助下,牙症诊所设在仁济医院所在大院的一间小房里。按教会规定,林则到成都后首先要学语言,必须掌握中文才能给中国人看病。
  启尔德的一位中国老朋友请启尔德为其女儿诊治严重的颚部疾患,启尔德请林则网开一面,医治老朋友的女儿。她患了十年牙槽脓肿,牙槽骨质被破坏,充满浓液。经林则治疗,不久就康复了,这是林则在成都的第一个中国病人。许多获知她康复奇迹的牙症病人都去找林则,求医者越来越多。
  林则到中国仅三年,他的牙医工作就得到教会认可。1911年教会决定在四圣祠街修建仁济牙症医院,林则出任院长。1917年华西协合大学建立口腔医学专业,林则任牙学院院长。1941年,华西协合大学医院(南端)口腔病医院在华西坝落成后,仁济牙症医院搬迁到此。林则在华西坝从事口腔医学的教学和临床工作,1950年离开成都回加拿大。文学院老师曾写诗赠林则:“口碑何止遍西川,唇齿相依廿五年……旦夕不忘师道美,杏花春雨听啼鹃。”
  (原标题:峥嵘往事:抗战催生的华西医院)11.jpg

记得赞一下哦 亲^_^ 0


相关推荐
归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