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因为我们而温暖(2008年护士节演讲稿)
2014-09-21 阅读量:677
作者:吴海宁

无意间翻出6年前在护士节庆祝会上的演讲稿,怀旧了,放在博客里晒晒。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中学教师的家庭,因为父亲勤耕耘、博学、乐于资助穷苦学生完成学业很是受人尊重。少年时代的我与父亲漫步街头,常常会遇上父亲的学生向他问候“吴先生好!”,此时父亲总是向他的学生介绍:“这是我的女儿”,我从父亲学生的目光中感到学生对父亲的感激与尊重,懂得父亲常常挑灯伏案劳作是值得的,我为父亲骄傲。我的小学、中学教育是在文革中度过的,中学毕业到农村插队,三年后高考恢复,我有幸考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懵懂中或许是对生命的敬畏,或许是在那个年代原以为与我差点就擦肩而过的高等教育来的太不容易,“三点一线”几乎成为我大学时光的全部生活内容。

大学毕业我被分配到县医院当医生。那时的县医院医务人员很匮乏,人们的购买力低,常常要拖到病入膏肓时才肯就医。病人很多、病情很重,有时候一个夜班要收治20多个病人。有时候为了及时解除病人突发险情会在病房里守护三天三夜。饿了吃几口,睏了眯一会儿,很苦、很累,没有奖金,甚至由于中国人的内敛、讷于言,我几乎听不到上司的赞许之辞,也很少听到痊愈出院病人溢于言表的感激之辞,但我仍然坚持着并快乐着。因为每当看到一个个病入膏肓的病人因为我的努力而痊愈出院,一个个濒于破碎的家庭得以修复,我觉得生命是如此美好,她将成为我内心永久的自我激励,比任何功利刺激都来的持久。

几年下来,当我再和父亲漫步街头的时候,也会路遇我医治过的病人向我问候:“吴医生好!”目光中充满感激与尊重,我也会将父亲介绍给问候者:“这是我的父亲。”事后父亲总是对我说:“做医生真好,女儿你是个好医生。”话语中我感到父亲为我而骄傲。而这份骄傲来源于我们这些普通人在付出诚实劳动之后受到人们的感激与尊重,这份骄傲使我们的身心深深地浸泡在巨大的温暖之中。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弹指间20年过去了,期间我们的国家改革开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作为医务人员可供我们选择的新技术、新方法日趋增多,我们处在一个多元的时代,对生活、工作我们都有太多的选择。说到选择使我想起《论语》中的子贡问政。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他的老师:“老师,要做官、治政需要什么样的前提。”问政?应该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孔子却说得很简单,有三样就足够了:足兵、足食、民信之矣。第一是要有国家机关,有机构;第二是足食,要有比较丰富的物质条件,大家要衣食无忧;第三,民有信,人们内心要有信仰,能确立自己的人生,不迷茫。学生不满足,问:“此其三,必去其一,去何?”老师想了想说:“去兵吧,人总是要吃饭,要有信仰的吧。”子贡还是不满足,苛刻地追问老师:“此其二,必去其一,去何?孔子很认真的对学生说:”那就去食吧。“也就是说没有粮食,没有物质条件也不是最可怕的。老师最后说了一句话”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也就是说无兵、无食的”无“指的是大家受到人身安全危险的时候,信仰仍然不能丢。如果内心很仓皇就会一事无成。活着也没有什么意义。这是古代先贤面对选择的选择,在多元的今天我想说如果我们有信仰、有准则,我们的人生是奢侈的,也绝不会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我们为什么而出发!因此,我相信我们在坐的每一位内心都会坚守着一份信念,那就是”生命因为你们、他们、更因为我们而温暖。“

记得赞一下哦 亲^_^ 0


相关推荐
归档

发表评论